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重看「窮富翁大作戰」有感 + 後記

偶爾在電視上看到港台重播窮富翁大作戰2,鏡頭前基層人士的生活環境和遭遇另人十分深刻,亦令自己反思到底會不會有這麼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更深深體會到沒儲蓄、沒資產的困境

看到節目中田北辰當清潔工,抹垃圾箱,執黃金,走入7-11吃便當,感受基層生活的苦況,此節目在2011年製作,當時28元最低工資還未正式立法。節目中接受訪問的籠屋戶依賴三千七百多元的綜援過日子,在減去1400元的15呎籠屋租金後,餘下二千多元過日子,亦有外判清潔工為養家一天做兩份工作共十八小時,每份只賺取五千多元,合共一萬元的薪金收入。過中辛酸不足為外人道,這種過一天是一天的日子,沒有親眼看見過,很多人無法想像。


節目製作時社會關注高房租、高物價造成的貧窮問題,要求立法最低工資為基層人士保障。今天最低工資立法四年,最低工資亦由每小時28元加至32.5元,又有人說做保安只是「行行企企」都可以有上萬收入,和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金差無幾,埋怨道「何必讀書?」。再有2009金融海嘯,各國齊齊大印銀紙,先是美國、後來中國、到歐洲日本也加入,資產在四五年間狂升,租務市場在最低工資加QE下上升,物價比之當年最低工資立法時更高。

經過這五年各國政府的教育下,大部分國家的人民都親身體會到通漲的凶猛,各國政府不停印錢把小市民手中的儲蓄眨值,然而單看銀紙眨值就對政府心生埋怨實為不智,需知凡事最少有兩面,不要單單聽信媒體大量的「銀紙眨值」信息,而是要思考清楚是「銀紙相對什麼貶值?」從而知道機會是在什麼地方。單單的批評和埋怨而不去思考個人的出路,實為不智。

回看節目中籠屋戶和在職貧窮人士,他們面對生活的無奈,沒有人想成為低下階層,然而面對長期通漲的現實,生活最沒保障也是這群人,且看以下例子: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3565tc.pdf

主人翁自食其力,絕對算不上懶人,然而行業轉變急速,薪金跟不上通漲,最後公司倒閉只好轉行。有一天可能大家都會面對此一問題,如果不在自己還有心有力的時候有所準備,同時去改變個人事事埋怨、享樂為先的心態,就像四年前擔心薪金追不上通漲,近年又埋怨薪金和一個保安分別不大、樓價過高等等,到了今天,美元走強,日元等匯率低水,又拉大隊到日本到歐洲吃喝玩樂,那麼在每一次財富大轉移時,又只會再向下流。

作為平民百姓,如果不想自己連帶下一代漸漸向下流,還是「的起心肝」先努力儲錢吧。

-----------------------------------------------------------------------------------------------

後記
此篇寫在2015年年尾,兩年後的今天,最低工資增加至每小時$34.5,一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2天,會得到約6千港元的薪水。同時合約工時將於2020年左右實施,每月工資不足1.1萬元的基層僱員,其僱用合約訂定工時及超時補償安排不少於1:1。這些無一不顯示對基層的保護網越來越堅固。

你話有無用?

有,不過基層依然是基層,手裡的錢依然守不住,基層的錢最容易賺,因為沒有選擇,吃的、住的、穿的、出行的,你只能選最便宜的,但還不是要錢? 若果你有點錢,你就有的選擇,商家要賺你的錢就不能單以最便宜作招來,這家不買可以去別家,貴一點不要緊,我負擔的起。「有得揀你就是老闆」,有選擇就有更多可能。

上面許伯的例子令我想起一位老人家的話:「人老左,開始多病,就知錢的重要,老人家的尊嚴是用錢買回來的。」 不同意,除非選擇權=尊嚴,但老人家的人生體驗後輩無法反駁。

這邊廂QE早就停了,多出來的錢繼續發揮效用,現在香港買樓是比拼祖、父、兒3代人的購買力和借錢能力,這叫做「家族式買樓」。

通漲繼續, 時間在前進,大家在追逐資產,另一邊廂鐵籠屋都進化做太空艙,貨幣可以虛擬,人工智能可以代替Fund佬。行業轉變急速,到有一日你的行業不再需要你,你又能有什麼剩餘呢? 看來失業+低收入將不再單單是基層面對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