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首次置業的經驗 + 後記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首次置業的經驗
現在的自住樓大概於一年前購入,買入價大約330萬,每月供款大約12,000。現在回想起整個買磚頭的過程,當中多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使得成本增加不少,籍此分享並檢討一番。

本身住公屋,婚後以平租租了一間朋友的舊式村屋 (只有地下一層200多呎,內有閣樓那種)。 太太懷孕後有感需要較大空間,因此起了買樓的念頭。


由於家人和身邊朋友都沒有買樓經驗,可說是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以及參考坊間的買樓書籍以了解大概流程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我們有幾個預設
1. 空間要比現在大
2. 價錢大約300萬,不可超過350萬,預算有限,預計要做9成按揭,太貴過不到HKMC審批,亦要留一定資金以防萬一
3. 地點近雙方父母,方便照顧孩子。(屯門or東涌)

當時東涌樓價普遍4-5百萬,而元朗屯門大概350萬左右,買元朗屯門還有那麼一點可能,所以當時並不抱太大希望可以找到合適單位。

由於本身住過村屋,認為空氣較好和舒適(即使只有2、3百呎),所以一開始我們亦是由村屋開始聯絡地產代理睇樓,先後看過8-9間,當時的700呎村屋業主普遍開價都在380-450左右,而3百多呎的已經沒有盤源,最平的一間中層700呎叫價290萬,但當了解到買賣村屋是不可以向HKMC申請按保由借7成變成借9成,亦即要先付3成首期,以290萬計要大約90萬,加上雜費要10萬左右,即100萬元有多的入場費。而且銀行對村屋估價比較保守,除時估價不足後,買村屋的計畫亦告吹。

後來開始看一般Apartment, 好幸運找到一些實用率高的低密度住宅,單位業主在同屋苑換大間位,用了可接受的價格購入,實用5百多呎,銀行估足價有多,亦可做9成按。

和業主談好價錢,當晚簽臨時買賣合約及付5%訂金,60天成交期,還記得當時太太寫支票因為金額對我們來說很大,一邊寫,手一路顫抖!然後找律師,找銀行做按揭,約兩星期後簽正式買賣合約,付大訂,直至正式成交日收樓一切順利。就此達成了人生中暫時最大額交易!(現在回想當時業主的態度,應該還有價講,當然這是馬後炮)


最後總結一些我應為買樓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地方

1. 熟識政府政策
由於家庭負債比率上升及高樓價令民怨升溫,金管局已多次收緊按揭,政府亦推出多種印花稅,以求降低樓市升幅及降低風險。如果不清楚按揭審批規則,除時付了首期卻未能向銀行借出足夠按揭款項,而要增加首期支出,更甚者需要撻訂而導致損失。


2. 未算勝先算不勝
由於當時亦算高位入貨,要評估一下出現最壞情況時,即跌市又失業是否可以應付。我計算可負擔價錢後,再估計買入後即使樓價下跌2成,還可以在銀行call loan後還錢,應有足夠安全邊際,而當時樓價即時下跌機會亦少。到今天單位的銀行估價比成交價高兩成半,即使樓價今天在高位大跌4成,亦不會變成負資產。同時保留足夠現金,以應付特發情況,例如若兩口子同時失業,我們亦有足夠現今可應付一年的供樓及日常開支。

3. 細行好過大行
此觀點可能有所偏頗,不過單就元朗屯門區中,我所去過的地產鋪而言,有一定歷史的細行可能因為紮根多年,有一大幫業主舊客多年前低價買入,所以其單位多數升幅多於一倍,例如7-8年前以150萬買入,當時市價400萬,對這些業主來說賣出380萬或400萬只是賺230萬與250萬的分別,所以議價空間較大。曾有代理向我表示,某些單位換了幾手業主,而所有交易都是有他促成,可見一斑。而且細行可能是一人或數人公司,佣金不用分帳或分較少,因為不像大行要養活一大班行政人員及其他成本。

反而大行,平盤不多,原業主多是近幾年買入,以當時市況議價空間較少,個人感覺sales比較傾向業主,盡量爭取較高價錢,可能因為佣金不是大部分落袋,還要分帳。

4. 地產代理,疑人不用
由於買樓交易額動軋數百上千萬,對「打工仔」來說絕對是一大筆金錢,如果對地產代理誠信有所懷疑,除非對買入單位有絕對信心,否則寧願放棄此一機會亦不要冒不必要的風險,所謂不確定的不買。無謂找一個不信任的人協助處理如此大額交易,令自己擔心又有機會有損失。

5. 保留底牌
地產代理收取成交價1-2%的傭金,先天上較為傾向業主,成交價越高,其收入亦越高。由於買家是下一位業主,亦即下一位潛在客戶,一般有誠信的代理亦不會完全傾向業主,應該說代理會在雙方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內達成最高交易額。所以代理會向雙方「摸底」,判斷一下價格範圍。

地代通常一開始會問你預算有幾多,其實對方以在向你摸底,切記不要將底價透露,此時最好將底價降低10-20%。例如你首置想買500萬質素的樓,手中有100萬現金,打算做9成按,買500萬樓應該資金比較寬鬆,而且有能力買到600萬左右的樓,但資金會比較緊張。但你最好說打算買400-450萬左右,而要求買當時500萬質素的樓,因為無論你說什麼價錢,對方為了試出你的能力範圍,通常會將你說的預算往上推,介紹一些開價較高的單位 (當然一般質素亦較高)。如此在資金上會比較寬裕,而如果你把持得住代理的說服,亦有可能真的以400萬左右買到當時500萬質素的樓,即所謂「執平貨」。

6. 在簽臨約前必需檢查清楚屋內的結構有無問題
例如滲漏、牆身改建是否合規例等等,有問題可嘗試要求業主先修補或減價,還有管理費、差餉、水電煤安排,入牆家私電器(燈、冷氣、廚櫃等) 會否搬走,誰負責等等。原則上簽臨約時屋內是什麼樣,你收樓時亦是什麼樣。誇張點說,如果簽臨約時屋內牆身有一個大洞,收樓時業主是不用填補的。即使業主善心把大洞補好,你也有權要求他還原。

p.s.由於初次寫文章,內容比較散亂。

另外亦推薦一本書:

書名: 上車買樓財技實戰天書
作者: FCI Anthony & King Sir
ISBN: 9789888270026
出版年期: 2013

此書在我參考多本買樓書中最為實用,由評估 、準備、睇樓注意事項、買賣程序、按揭計算及申請到成交注意事項都詳盡說明,需然在出版後2年的今天,按揭政策又再收緊而與書中的計算有所不同,但書中例子及注意事項依然對新手有很大作用,值得一看。

-------------------------------------------------------------------------------------------------------
後記:
回想兩年前,如非孩子將要出世,華萊士也未必有決心去買樓。當時家中長輩、朋友都沒有買賣樓宇經驗,華萊士只靠網上、書籍等相關資料,計算好預算金錢,就擔粗粗去找地產經紀,幸好當時華太亦相當支持我的決定。

當時手裡只有50萬,並不寬鬆,附出首期加雜費後應會花光所有積蓄,幸好在簽臨約後有經歷過97的長輩給了我們一筆金錢,讓我們可以做8成按揭而不用借盡9成按,加上後來知道按揭保費可向銀行加借,最終順利成為業主。

當時的駛費包括:
66萬首期+7.4萬印花稅+3.3萬傭金+0.8萬律師費+1萬裝修費=78.5萬

可能你會問何解裝修可以咁平?是否買靚裝樓?非也,屋苑是新鴻基樓,約20年樓齡,但廚房、廁所、全屋木門、地版都是由地盤落成到現在沒有業主更換過還相當新淨。原本華萊士不相當,但看了幾個同屋苑樓盤後,不少單位都是倒模一樣的裝橫、磁磚、雲石等等,唯有相信了。單位最後只重新漆油、換大閘、換馬桶,加上老父是裝修師父,因此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裝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