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身邊不少朋友都買了月供數千至一萬元的月供儲蓄保險,部分人的供款佔收入比例50%以上,這類計劃多包含人壽、危疾、儲蓄、基金投資成份,與傳統純保險計劃相比收費較高,條款亦較複雜。供款人容易面對供款壓力、通漲、回報低、有資金周轉壓力而需要贖回的問題。早年華萊士對這些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並不感冒,但近年的取態有所改變。
先簡單比較一下純保險計劃和含有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的優缺點
傳統純保險計劃 (單一人壽、危疾或意外)
優點
每月保費百多至數百,可有數十萬至百萬保額。
斷供自動取消合約,彈性大。
缺點
所交保費會按年齡增加,大約3x歲及6x歲後,增幅會加大。
斷供後不再受計劃保障。
含有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 (雜錦plan, 基金+儲蓄+人壽+危疾)
優點
保費固定不因年齡增長。
供款年期固定(十年、二十年),及後無需供款而繼續接受計劃保障。
缺點
不可提早贖回或提早贖回會扣減部分供款,彈性小。
相同保費下,保額較純保險計劃少。
衡量以上兩種計劃的優決點,華萊士對它們的取態是:
家庭經濟實力不太強的話或還在為事業和財務自由而衝刺的朋友,購買價格低廉保額較高的傳統純保險計劃,以防萬一,亦有較高彈性。而等到年紀漸大,保費開始大幅增加 (例如小弟所買的計劃去到65歲後,每月保費3000元),並且經濟實力漸強後或可考慮轉為含有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
我們貪圖的是,那供滿後還可繼續接受計劃保障的條款 (部分保險公司會例明保障至一百歲)。事實上那份計畫在你供滿後還是會收費的,但會在投資部分的利息中自動扣除,所以感覺上好像無需再供。在年紀大後,醫療支出較多,退休後沒有收入,如被動收入也不足,到時買傳統純保險計劃的保費對年紀大的人士會有很大負擔。
然而買這種保險前應有以下心態: 買投資成份的保險時,絕不是貪圖那低微的回報,也不應將此計劃當成個人投資物之一,也請不要為那份計劃書中,30、40、50年後那些大幅增加的贖回金額而心動,要知買保險的目的是萬一有意外時可得一筆錢周轉,以分散財務風險,而非為回報! 投資是投資,保險是保險,先弄清楚分別,可有見過三合一咖啡比手沖即磨咖啡香的呢?
而買之前亦要衡量通漲與保額水平,因為你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也未必用到,到時那時50萬、100萬的購買力還有多少呢? 是否足夠應付? 購買前必須考慮清楚。華萊士有位朋友剛畢業時向經紀買了一份儲蓄+人壽+危疾Plan,廿年後患上血癌需要每月2萬的藥費,因此要索償,而他當年買的保單最高索償額為10萬港元!只夠五個月藥費!
而供款水平更是重中之重,撇開那投資的回報額,不要隨便聽信經紀畫出的大餅,什麼六十歲後有多少百萬可以取回,保險計劃到低值得用收入的那個比例去購買呢?
華萊士自己就以為不應多於百分之五,大家還需要有日常開支、儲錢、投資計劃,而其中更需要資金的彈性,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資金需要,有時更會需要大筆資金周轉。如希望以投資獲得回報,還是花點時間心機去學習投資之道,不然還是去買指數基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