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趣的投資選股的入門書,其主指是如何找尋「更容易長期產生高資本報酬率的企業」,透過投資的公司成長而得到財富的增值。此書沒有大量數據描述,只透過不同公司和產業的興衰作出總結性的觀點,包括四種被誤判的護城河、企業的四種護城河和護城河如何會受到侵蝕。
四種「誤判護城河」:
- 優異商品:優異的商品可以拉抬短期績效,但通常無法形成護城河。例子:1980年代Chrysler克萊斯勒,推出的迷你廂型車,幾年內拉抬業績,卻很快被模仿。
- 龐大市佔率: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公司的領導地位發高市佔率可以一下子成為過眼雲煙,所以投資人該問的問題不是企業是否有高市佔率,而是企業為何能達成高市佔率,如此可以檢視現在的主導地位是否能抵禦外來競爭。例子:柯達、IBM、網景、通用汽車、Corel。
- 卓越執行力:如果公司的成功只是因為比同業有效率,很可能它是在非常艱困與競爭激烈的產業裡營運。效率是讓企業蓬勃發展的唯一方法,但並非持久的競爭優勢。
- 傑出管理者:根據先見之明,可以輕易分辦思科(Cisco System)的執行長 John Chambers 與安隆的執行長Kenneth Lay的差異,事後評估比事前評估簡單多,管理者來來去去,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寄予厚望的傑出管理者三年後是否還在公司。且研究顯示管理者對企業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大。
企業的四種護城河:
- 無形資產: 企業可能有無形資產,例如品牌、專利或法規授權,讓它得以銷售競爭對手無法跟進的產品或服務。 不管大家對品牌如何熟悉,只要品牌無法提供定價能力或提高顧客忠誠度(只要競爭對手降低價錢,將造成營收降低及獲利衰退),它就不是競爭優勢。要問問那家公司是否能比類似競爭商品要求更高價錢,如不是,可能品牌價值沒有那麼高。 政府法令的門檻,如評級機構、角子老虎機製造、營利教育機構。但無法創造高資本報酬率的法令核准(煉油廠不是,砂石場是),它也不算是競爭優勢。 容易遭人提出異議的專利組合(企業的專利組合不夠多元化,獲該企業無後繼專利接替)它就不是競爭優勢。
- 轉換成本: 企業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可能讓顧客難以割捨,因此衍生顧客轉換成本,讓公司有定價能力 企業讓顧客難以改用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時,就創造出轉換成本。顧客比較不可能轉換時,企業就可以要求高一點的價格,維持高資本報酬率。如企業轉換銀行的成本、客戶轉換瓦斯供應商的成本。 轉換成本種類:與顧客的事業緊密結合(QuickBook Database,資料轉換的風險)、金錢上的成本(甲骨文Database)、重新訓練的成本(AutoDesk)、風險成本(精密的渦輪與噴射引擎)。
- 網絡效應: 有些幸運的企業因為網絡經濟而受惠,這是一種很強大的經濟護城河,可以長期封鎖競爭者。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用戶數增加而提升,公司就因網絡效應而受益(信用卡、網拍、金融交易),在以分享資訊或連結用戶為基礎的事業中比較常見。 節點效應:網絡型事業只要多投入50%的資金,節點數將從190成長到435,成長近乎130%。但網絡效應有也地域性,如e-bay敗走中國)。
- 成本優勢:有些企業有源自流程、位置、規模或取得獨特資產的成本優勢,讓他們得以用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提供商品或服務。此一優勢可能持久也可能迅速消失。 成本優勢的來源有四: a. 流程優勢:競爭對手模仿低成本或自行開發新流程後,成本優勢通常會跟著流失。(Dell、西南航空) b. 地點優勢:地點優勢通常較難取代,這類優勢重點在於又重又便宜(價值重量比比對手佳),而且又在產地附近消耗,如煉油廠在鋼廠附近、水泥廠為本地提供低運輸成本水泥) c. 獨特的資產:這類優勢是可取得全球獨特的資產,通常只有大宗物質的生產者有這樣的優勢。(岩鹽業公司平價購入的岩鹽礦區、巴西的阿拉克魯士紙漿生產公司因巴西的桉樹生長比其他地方快) d. 規模優勢:企業的絕對大小沒有比競爭對手的相對大小來的重要。經濟規模何企業作什麼事業無關,但經濟規模可以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龐大的配送網絡難以複製、英國天空衛視有較多客戶可分攤成本、發行一個電玩的成本幾乎固定在2500萬美元,Electronic Arts等大廠比小型廠商有競爭力)
護城河受到侵蝕
- 遭到取代:顚覆性科技的出現,給數位相機取代菲林。報業及長途電話的收入被互聯網衝擊。
- 產業結構大變:超市取代原有雜貨店、東歐及中國的廉價勞力興起。
- 不好的成長:在沒有護城河的領域追求成長,以為大就是好,擴充獲利較少的事業。如微軟,投資MSN,Zune,MSNBC,Actimates兒童玩具
- 客戶不願支付高額成本,轉向廉價的替代方案。軟體資料庫甲骨文的軟體維修收入,因第三方支援公司的崛起受影響 小結 巴菲特一直強調尋找企業的條件是必須持續穩定的獲利及高股東報酬率,此書中描述的護城河簡單易明,但華萊士認為這些護城河都是會隨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消失,選股時必須清析知道自己的買入因素,萬一這個或這些買入因素消失就要考慮是否還繼續持有股票了。當然買入價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本書的描述主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